【编者按】十五年栉风沐雨,东方学院的每一步走的沉稳而从容。从文一路初创的艰辛办学,到迁建海宁的发展,再到如今万人学府聿成壮观的菁菁校园,时间的巨幅画轴铺陈开来,将学院前行发展的每一次节点都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铭记过去,珍惜当下和创造未来。新闻宣传中心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走到在校同学,毕业生们中间,听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更直观、准确地认识学院十五年的发展历史,更深刻地体会成为东方学院一员的光荣与责任。校园之变
学院刚从杭州市区搬迁至海宁办学时,各项设施还不是很完善,2011级的同学们可以说是学院新校区建设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src=]()
![src=]()
“刚进校时,校园尘土飞扬,种植的树木都是光秃秃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丝春色。”来自2011级人力资源专业的李鹏说起当年的情景仍旧记忆犹新。同为2011级来自市场营销专业的张城也有类似的感觉,他说,当时学校尘土飞扬,绿化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图书馆也没有建好。
“如今的校园,生机盎然,湖水,绿树,小草,画面美不胜收。图书馆也更加完善,室内环境更加优美,能让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外实习的李鹏谈到学校这几年的变化时感触良多,虽然因为实习的原因不能经常在学校,他对于学校的变化却依然是如数家珍。不仅李鹏有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多的同学对于学院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认同和赞许。2011级的李珺茹同学用了“大!新!美!”三个关键字来形容她眼中的校园。
![src=]()
![src=]()
在对陈金兰同学进行采访时,她特别提到了学院近年来新出现的人文景观。“走在校园中可以随处看见各种独具匠心的雕塑,这些雕塑留给同学们无限的遐想。”她说,法政分院的天平,南门边挂着彩条的柳树,上面写着充满祝福的话语,毕业学生刻在石头上的留念,二十四孝图的铺设,这些人文景观使校园充满了人文气息。
结缘东方
“入学那天,从学校气派的东大门走进,所见的是林荫路,砌红墙的建筑,波光粼粼的景行湖。十几座宿舍楼沿一条路的两边一字排开,七层高的图书馆人来人往。想到将在这里生活四年,我不禁激动万分。”2014级新生金超汝至今仍记得入学报到时的激动。
![src=]()
“学校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在我的眼下建起来的。先是宿舍食堂建起来,接着教学区也很快建起来,然后是图书馆、行政楼。”说这话的人叫郁国良,他是学校的保安。说起现在的工作,他笑称是和东方有缘。“我原来是个农民,以前的家就在现在学校行政楼边上。后来,东方学院在这里建起了新校区,我就在学校做起了保安。在这里工作四年了,我亲眼看到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这些越来越完善的设施和越来越美的环境,我打心眼里高兴。”
![src=]()
“在刚进校的时候学院的图书馆位于金融与经贸分院,书的数量较少,设计的范围也小。而现在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基本上都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并且六楼机房的中国知网对于写论文的帮助非常大。”2011级文学专业的赵思源三年来对于图书馆印象最深刻。
不论是初入象牙塔的新生还是自嘲为“骨灰级人物”的高年级同学,不论是校园里兢兢业业的老师还是看似普通的工作人员,是你们构成了东方学院的全部,是你们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东方学院。
回望从前,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展望今后,在如歌的岁月里奋斗。东方学院更辉煌的明天,我们在未来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