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路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总会有一群热血青年奔赴千里之外,只为能够到祖国西部挥洒汗水和青春,让志愿之花飘香在祖国边疆。这其中,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生王小玲就是其中一位。
燃起爱与梦
2020年9月,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生王小玲如愿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援疆支教。
初到拜城,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到很多新疆历史文化。县里还组织大家去了最偏远的山村,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村民们为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办了一场小型的户外活动,给志愿者们提供了现宰的羊肉和新鲜的水果。
晚餐后,志愿者们住进了当地村民的家里,哪怕语言不通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村民会准备好一切,给志愿者们“烧火墙”,只希望他们能够睡得安稳。
早上,村民早早起来给志愿者们做早饭,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这来自于维吾尔族人民的偏爱。初次见面,便让王小玲心中燃起了爱与梦。
星火可燎原
刚到新环境,志愿者们不可避免会因为饮食习惯、气候等差异产生一些生活上的不适应,不少人还会有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忧虑。
“有困难我们就帮大家解决困难!”这是王小玲从县团委书记那听到最多话了。服务点学校的书记四十岁的年纪,已然为学校为学生白了头,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学校里值班,又会在早晨学生进校的时候,早早地站在学校门口看着他的孩子们一个个入校。
正是身边这些扎根基层,奉献边疆的各族基层干部,让王小玲明白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是星星之火,在基层工作同样可以燎原。
“接下来,还会有无数个青年们踏上这趟旅程,这颗渺小的种子终将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王小玲默默地说。
别样师生情
支教最浪漫的地方,在于一群人奔赴千里只为给另一群人的爱与梦想保驾护航。王小玲在拜城县康其乡中学开展志愿服务,主要负责的是七年级的语文教学。
根据孩子们的情况,王小玲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利用课下时间一对一辅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那种质朴却又浓烈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她,所以她毅然决定要留下来继续服务。
仅仅用了一学期,她所带的七年级九班就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这给她带来喜悦的同时也给予了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仅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且要在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她晚自习下课后总是会去学生宿舍了解情况,但也常常会因为学生们太过热情而被“困”在宿舍楼内。
共筑青春梦
2021年初,原本已经定好车票的王小玲满心期待着回家过年,但因疫情尚未结束,党和政府又号召“减少流动,尽量就地过年”,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退掉了回家的车票,选择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在新疆,她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这一年多里学校经常会给老师们安排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让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结亲交友,令她深切感受到异乡带来的温暖。
今年是王小玲在新疆支教的第三个年头,她身上的担子也从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变为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支教的过程中,她受到很多优秀支教教师的故事的启发,决定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再成热词,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王小玲认为,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而每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踏上支教之路,达成梦想与梦想的碰撞。支教不仅能让志愿者助力祖国发展,了解各地文化,为国家文化教育做出贡献,也实现了乡村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让他们充分感受世间的美好。
在服务西部援疆支教的道路上,王小玲还将与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一道,继续传承支教文化,共筑青春之梦,助力乡村振兴!